中新網衡水8月24日電 (崔志平 張保衛(wèi) 孫艷雪)8月24日,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龍店鎮(zhèn)朱家莊村的古棗園里,一棵棵虬曲蒼勁的百年棗樹郁郁蔥蔥,一串串或紅或綠的大棗掛滿枝頭,甚是喜人。
武邑縣龍店鎮(zhèn)的棗樹栽種已有上千年歷史,現(xiàn)存較大的兩個棗園有500多畝,主要分布在龍店鎮(zhèn)朱家莊村和韓村周邊,因棗樹耐旱且生命力頑強,又被稱為“鐵桿莊稼”。
“朱家莊村現(xiàn)存棗樹300多畝8700多株,其中百年以上樹齡的棗樹就有2000多株,經過近幾年的老舊樹種改良,成立專業(yè)合作社經營管理,使這些老棗樹又煥發(fā)出了新生機。”武邑縣一紅棗經濟合作社負責人朱敬飛說。
朱家莊村棗樹種植戶朱建府說,“我家種了80多棵棗樹,都是老輩子傳下來的,合作社把我這些棗樹流轉過去統(tǒng)一管理,每年流轉費就能收入10000多元!
當日,來自滄州的大棗收購商柳學永正在忙著收購新大棗。他說,每年都來這里收購青棗,這里的大棗皮薄、肉厚、果糖含量高。前些年由于是家家戶戶自己管理,收上來的大棗品質不一,現(xiàn)在與當地合作社合作,實行訂單收購,大棗品質有了保障。
據武邑縣農業(yè)農村局果樹站站長駱文忠介紹,近年來,由于棗林產權分散在各戶之中,疏于管理維護,產量不高,造成了資源浪費。為使這些古棗樹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煥發(fā)新生機,武邑縣通過與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合作,通過嫁接改良老舊樹種,并在較大規(guī)模棗園實行水肥一體化管理,使武邑大棗產業(yè)煥發(fā)出了新活力,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錢袋子”。
目前,武邑縣現(xiàn)存50年以上樹齡的棗樹30000余株,經過樹種改良和加強管理,每年產生經濟效益逾1000萬元。(完)
本地新聞: |
河北新聞網
河北網絡廣播電視臺
長城網
河北共產黨員網
河青新聞網
石家莊新聞網
|
國內網站: | 中新網 | 人民網 | 新華網 | 中國網 | 光明網 | 中國日報 | 國際在線 | 中經網 | 中青網 | 央廣網 |
中新社分社: | 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貴州|廣東|廣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龍江|江蘇|江西|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團|云南|浙江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