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酒泉10月29日電 題:從托舉飛天到自己飛天——記中國首位女航天飛行工程師王浩澤
作者 張素 馬帥莎 占康
“我想在咱們的‘太空豪宅’里飛來飛去,體會失重的快樂;我想精心完成好每項任務,守護好咱們自己的‘太空家園’……”
10月29日,神舟十九號乘組航天員王浩澤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問天閣首次亮相。作為中國首位女航天飛行工程師,“做夢都想去天上的空間站看一看”的王浩澤,將實現(xiàn)“從造火箭到坐火箭,從托舉飛天到自己飛天”。
“飛”,是這位“90后”女航天員成長道路的關(guān)鍵字眼。
1990年3月出生于河北灤平的王浩澤,從小視母親為偶像。她說,母親曾因家貧被迫輟學,卻能在干農(nóng)活之余擠出時間自學,考上師范學校,改變自身命運。母親的言傳身教讓她懂得,想要得到就“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多努力”。
正是靠著這股勁兒,自謙“資質(zhì)平平”的王浩澤一路振翅高飛。先是被東南大學錄取,本科期間獲得國家獎學金、江蘇省三好學生等榮譽;后來被保送至該校工程熱物理專業(yè)攻讀碩士研究生,由此開啟新的領(lǐng)域。
“我喜歡挑戰(zhàn)未知領(lǐng)域,享受從不會到會、從不懂到懂的成就感。”她說。
正是在求學期間,一位對航天事業(yè)有著濃厚興趣的導師成為王浩澤的“飛天”引路人。畢業(yè)時,她將簡歷投給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2015年進入北京航天動力研究所以后,王浩澤一直參與研發(fā)新型火箭發(fā)動機。面對復雜的方程式、謎一樣的參數(shù)、天書般的運算邏輯,她要做的就是“全神貫注地去探索”。每當攻克難關(guān),她就會獲得巨大的幸福感。
看到國家選拔航天員的通知,她也抱著闖關(guān)心態(tài)報了名,最終通過層層選拔,入選第三批航天員隊伍。
王浩澤還記得走進航天員大隊的情景!叭松畲蟮男疫\,莫過于在年富力強時肩負起自己的使命——成為一名航天員,我是幸運的。同時,能夠?qū)人價值和祖國需要相結(jié)合——為國出征,我更是幸福的!彼绱擞涗浤侨招那,更暗下決心:“一定要對得起‘航天員’這三個字!
航天員只有兩種狀態(tài),飛行和準備飛行。在航天員大隊,每個人都鉚足了勁兒,時刻準備著飛向太空。沒有飛行經(jīng)歷、一切從零開始的王浩澤,成了公認的“拼命三娘”。
例如在出艙程序訓練中,航天員需要穿上百余公斤重的艙外航天服模擬出艙過閘段動作。由于服裝內(nèi)還加了大氣壓,王浩澤舉手投足都很吃力,更別說要將軟管束的接頭插入直徑僅約1厘米的插孔。
“手只能勉強夠上目標,但視線夠不著,戴著厚厚的手套,手也沒有觸感,試了幾次后,胳膊就沒力氣了!彼貞浾f。
王浩澤的制勝“法寶”就是“勤思”。她反復揣摩身體呈現(xiàn)姿態(tài)、抓握扶手位置、反光鏡位置等,悟透原理、“找到巧勁兒”,再做動作便能一氣呵成。
想要飛得更高,還要靠“苦練”。王浩澤仍記得第一次坐離心機的感受,短短幾十秒就感覺呼吸困難,肺部像被撕裂一樣。她說,自己握著一個“從來沒有航天員按下過”的警鈴,思想掙扎不止。“雖然很難受,但我覺得我不能按,我不能成為第一個按警鈴的人!
一個用來記錄訓練體會的筆記本,成為王浩澤一路走來“破繭而出”的注腳。
48小時沙漠野外生存訓練后,她寫:“既感受到了沙漠溫差幾十攝氏度的殘酷,又領(lǐng)略到躺在傘布上看著漫天星漢燦爛的浪漫柔情”;
72小時狹小環(huán)境心理適應性訓練后,她寫:“靠著頑強的毅力,我們從做題時的‘特困生’到一次警鈴都沒響起的‘特優(yōu)生’,團結(jié)協(xié)作熬過了三天三夜”;
海上訓練后,她寫:“即使背過身去也能感覺到呼嘯的海風拍打著后腦勺,耳朵根被浪花一刀刀割著……當人一坐上船,看到藍天白云、碧波萬頃展現(xiàn)在眼前,清爽的海風拂面而過,一瞬間所有的不適感都煙消云散,整個人精神煥發(fā)”。
如今,面對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主要負責空間試實驗項目、物資管理和站務管理工作的王浩澤充滿信心!霸谥噶铋L的帶領(lǐng)下,在天地一心的默契配合下,我們乘組一定會順利圓滿完成任務!彼f。
她還說,星河滾燙、夢想發(fā)光,要“讓每一個日出日落都成為宇宙精彩的記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