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電話:0311-85290821

全國專家學者走進承德感受古建文化 探討遺產地保護

時間:2021年05月14日    熱線:0311-852908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研討會上 羅哲文基金會供圖

  中新網承德5月14日電 (張桂芹 于洋 楊燕)5月14日是羅哲文先生逝世9周年紀念日,5月10日—13日,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羅哲文基金管理委員會和承德市文物局聯(lián)合舉辦的“古建美中華魂”——中國古建筑文化匠心傳承公益行動遺產地保護與發(fā)展學術研討會在河北承德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通過實地調研和學術研討深入挖掘文化遺產內涵,積極探討新時期文化遺產地保護與活化利用的關系和發(fā)展路徑,以便進一步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和利用工作,使文化遺產代代相傳。

專家實地調研 羅哲文基金會供圖
專家實地調研 羅哲文基金會供圖

  此次活動以“弘揚傳統(tǒng)文化傳承營造技藝”為主題,以實地調研的方式走進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感受古建文化,收集一手資料和情報,挖掘文化遺產內涵;以學術研討會的方式邀請專家學者為保護中國文物、傳承古建文化、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建言獻策。

  文化部原副部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羅哲文基金管理委員會顧問鄭欣淼表示,研討會的召開,不僅是對羅先生的一個致敬和懷念,也是對他所努力,一生所追求、所奉行的對中國古建筑、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這么一種熱愛、一種保護的赤子之心! “文化遺產不只是一個冷冰冰的建筑物,它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和知識,要結合歷史不斷去思考、去研究、去探源,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古建筑,讓古代文化遺產產生現(xiàn)代價值,同時也去更好地保護中國文物、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專家學者在避暑山莊實地調研 羅哲文基金會供圖
專家學者在避暑山莊實地調研 羅哲文基金會供圖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文化部原副部長勵小捷認為,在深度探討遺產地保護與發(fā)展時,必須要把遺產地的相關因素,比如政府的支持、遺產地周圍居民的族群、遺產地居民的文化認同、最基層的自治組織和社區(qū)的概念以及與利益相關者的溝通協(xié)調等考慮進去,并且要動員全社會參與,堅持保護成果全民共享。

  中國文物學會傳統(tǒng)建筑園林委員會副會長、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長韓揚,在《建筑遺產與景區(qū)建設》主旨發(fā)言中就5A景區(qū)的創(chuàng)立和遺產保護展示的關系進行了探討。他說,“景區(qū)與遺產不同,遺產可以是構成景區(qū)的文化元素,但它不是景區(qū),遺產是歷史與文化的資源,不可再生,而景區(qū)可以根據(jù)當前社會生活的需求建設和完善,遺產不允許打造,景區(qū)可以打造,且在任何景區(qū)建設中,涉及建筑遺產的展示利用的時候,必須切實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相關法規(guī),不能隨意破壞建筑遺產!

  人民日報海外版高級編輯、世界遺產版主編齊欣站在媒體的角度,對文化遺產傳播因社會發(fā)展、科技提升變化進行了深度闡釋。他表示,新時期文化遺產在社會中代表的先行作用已經開始泛化、并軌和分離。對文化遺產進入社會環(huán)境后產生的蹤跡與規(guī)律、公共體系以及在中文語境下的特殊性的研究,是現(xiàn)階段媒體正在做的事情。

專家學者在承德調研 羅哲文基金會供圖
專家學者在承德調研 羅哲文基金會供圖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從匠心傳承和遺產地保護與發(fā)展、文化遺產的具體保護方式、遺產保護的管理體制與科技支持到承德遺產地的具體保護與傳承、遺產保護與時代發(fā)展關系等方面踴躍發(fā)言、各抒己見。共同探索新時期文物保護、傳承和利用的方式方法,解鎖和挖掘古建筑更深刻的文化內涵。(完)

編輯:【郝燁】
中新社簡介      |      關于我們      |      新聞熱線      |      法律顧問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