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電話:0311-85290821

七旬老人守護古橋15年 愿“單橋精神”代代相傳

時間:2021年10月08日    熱線:0311-852908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

【精彩視頻,點擊觀看】 

【解說】在河北省獻縣北單橋村村南,有一座修建于明代的古石拱橋——單橋。一位老人每天都會來到橋上巡視,并為前來參觀的游客,講解單橋的歷史文化。老人名叫秦植本,今年70歲,他義務守護單橋已經15年了。

  【同期】河北省獻縣北單橋村村民 秦植本   我是本村(北單橋村)的一個草根百姓,對本村的石橋情有獨鐘,對歷史文物也很感興趣,家鄉(xiāng)的寶貝理當保護。(我)從小在這兒長大,對文物有特別的感情,這是一個(護橋原因);第二個也是榜樣的力量,我的前任叫秦植恒,他護橋護了二十多年,2006年他就去世了,我就接過了植恒哥哥的擔子,繼續(xù)看(護)這個橋。

  【解說】橫跨滹沱河故道的單橋,是一座始建于明崇禎二年的五孔石拱橋,橋身長69米、寬9.6米,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2006年,單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單橋被世界紀錄協會認證為“世界最長的不對稱石拱橋”世界紀錄。秦植本說,他從接過護橋擔子的那一天開始,幾乎每天都來到橋上,清除雜草,打掃橋面,看護石橋上的石雕。

  【同期】河北省獻縣北單橋村村民 秦植本   那時候白天(護橋)晚上也得看著,黑白(天)都在這里,有的時候橋上有人(經)過,有載重車,這文物也怕軋,有的人用三馬子(車)拉土,那大翻斗子(車)在這橋上過,(我)也及時勸阻,別從這橋上(過)了,繞道走吧。這是文物怕軋,人們聽了勸阻以后呢也響應。

  【解說】出于對文物的熱愛,秦植本在守護古橋的同時,找來很多關于單橋的書籍研讀。從橋上深深的車轍,到橋頭精美的石雕,再到單橋的建筑特點,秦植本都能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同期】河北省獻縣北單橋村村民 秦植本   這座石橋的建筑結構不對稱,所謂的不對稱指的是下面橫排的五個大圓孔,它的拱體不一般高,主孔是在中間吧,兩邊應該對稱啊,但是這座石橋不對稱,南面拱體高北面拱體低。為什么這么修建呢,想當年滹沱河流到單橋這個地方,這兒是個急轉彎,是個拐彎處,水的阻力是在南三孔,為了好行洪水便于行船,設計者根據水流的走向,還有地理的位置,設計的南高北低,南面拱體必須抬高,這樣才能過得去洪水,過得去船只。

  【解說】秦植本說,相比單橋精美的工藝,他更喜歡向游客講述,單橋在修建過程中凝聚的善行奉獻精神。據秦植本介紹,單橋是由民間募資修建的,在11年的修建過程中,當地家家戶戶積極捐物捐米,形成了獨特的“單橋精神”。

  【同期】河北省獻縣北單橋村村民 秦植本   一開始修橋沒有啟動資金,一位善人叫冉志文,他捐了三十兩銀子,置買了一萬個小瓦罐,分發(fā)到石橋附近百姓之家,每一戶領瓦罐一個,不是強拉硬派,自(愿)領。領到家去干什么呢,不是積錢而是積米,做飯的時候,捏出一捏米來,放到罐里頭,名曰積盆頭米,一個月一戶積米一罐,建橋會定期派人把它收上來,以解(決修)橋工(匠)吃飯,這(是)善行奉獻突出的特點。

  【解說】秦植本說,文物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毀壞之后無法再生,需要每個人精心愛護,今后他會繼續(xù)守護單橋,把“單橋精神”傳下去。

  記者 艾廣德 河北滄州報道

編輯:【吳金銘】
中新社簡介      |      關于我們      |      新聞熱線      |      法律顧問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